首页 > 新闻动态 > 专业知识 > 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(一)

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(一)

日期: 2020年10月20日 返回列表

众所周知,孤独症儿童终生会伴随情绪问题,无论其障碍轻重,只要他们一生能平安、快乐地自理或自立地生活,应该是最基本的目标。如果孩子“满腹学问”,但内心非常痛苦,经常会自伤、发脾气,那满腹学问真正有用吗?在情绪的阻碍下,学问或能力能派上用场吗?

     我们所提倡的“自主交往训练”所追求的理念和目标,都是让孩子快乐地自理生活,享受亲友交往的快乐,因此安排了从情绪调整到相互关注、相互参照、意图理解、想象力拓展等一系列训练课程。读者看了书不一定完全会用,但要思考其方向性与方法论的问题。当然,只有好的方向、理念,没有可操作的方法,一样不能实现理念。因此,要重视在正确方向指导下的方法学习,只有这种方法用于训练孩子,孩子的进步才有意义。

问题1:现在训练方法很多,每个机构都说自己的方法有效,到底哪些方法有效呢?有没有统一的 结论?

答:在儿童发展过程中,无论是普通孩子的教育还是特殊儿童的训练,都存在一个“方向与方法”的关系问题。方向和方法谁重要呢?怎么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?不言而喻,方法再好,如果其指向(即方向)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标,在其表面成功的同时,是不是反而离最终目标越来越远?判断一个机构的训练方法好不好,判断一种方法好不好,都不能仅看短期效果,尤其不能以两三个月的效果定论,重要的是看其方向是否正确,是否真正有利于儿童的自我发展。

问题2:既然情绪调整十分重要,有没有现成的课程用于情绪调整?

答:情绪问题是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,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,与“认知培养(即学知识)”有着完全不同的解决思路,其根本是解决环境与儿童内在需求的关系问题:环境能满足需求,情绪问题就能减轻或消失。因此,情绪调整没有现成的课程,只有现成的策略。

现在有一种趋势是训练目标或课程安排都是以认知(学知识)为核心,普通孩子的课程是“认知+特长”,聋童的课程是“认知+语训”,脑瘫儿的课程是“认知+运动治疗”,弱智儿和多动症儿童的课程都是“认知+运动”,到孤独症儿童就成了“认知+沟通训练”。把这些课程放在一起,不难看出这种趋势的弊病。

问题3:怎么评估孩子的情绪?观察前要注意什么?

答:评估孩子的情绪状态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访谈,但观察前要注意评估人自身的心态调整,匆匆忙忙地为了评估而评估,在本方法中极不适合。只有评估人心态平和,他才能有一定的感知力(观察孩子时要敏感),才能观察和联想到孩子行为的真实意图并捕捉到真正有用的信息。一般应事先设计观察表(计划观察孩子情绪紧张焦虑的总体程度、表现方式、持续时间和出现次数,情绪放松的状态等),然后在最自然的状态下(孩子跟别人玩或自己玩、自己吃)观察。

除了对孩子本人进行观察,还应该对家长进行观察和访谈,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,是否相互接纳。除了孩子的身体原因、感觉异常外,母子或父子的关系是影响孩子情绪的最根本的因素之一,因此必须在实施操作前进行定性评估。

问题4:有的孩子总是觉得别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,情绪调整很难,要求多的孩子是什么问题?

答:要求多的孩子是以前被管教得比较多的孩子,同时其家长或老师的底线要求也偏高。如两个人同时参加跑步比赛,赛前都说只是重在参与,不求名次。一个人可能嘻嘻哈哈慢慢跑,还逗别人笑;而另一个人重在参与的标准是居中游。这两人的底线是不一样的,后者偏高。孩子也有他的要求满足的底线标准,有的大人的底线特别偏离孩子的底线,因此他们会觉得孩子的要求难以满足。

首页
电话
留言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