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动态 > 专业知识 > 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(二)

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(二)

日期: 2020年10月20日 返回列表

问题5:调整孩子情绪的前提是保证家长情绪好,家长怎么调整情绪、建立情感 ?

答:①夫妻多沟通,经常问问对方:“你在想什么?最近忙些什么?”通常会有几种回答:一种是直 接说出来,对方不用猜;一种是想考验对方是否理解自己而说反话;还有一种是想让对方猜而不正面回答。心态放松的夫妻通常直说,然后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深谈,这样才能真正地沟通。猜来猜去式的问答很难达到沟通的意境。

②夫妻生活要和谐,这有利于丈夫心情放松。有了孩子后,可能妻子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,总想 着等孩子康复好了,日子就好过了,再来弥补夫妻的情感。但在这个过程中会积攒起无数的矛盾,若不能及时化解,以后的夫妻关系可想而知。

③家长要尽可能从事“放飞心情、彩绘心情”的活动。要尽可能维持自己的社交,展示自己的才华, 只有自己在不断得到别的方面的认可,才可能从心理上产生自我安慰。快不快乐一般不取决于金钱的多少,而取决于被他人认可的程度,被朋友和亲人关心的程度。不一定有钱就被人由衷地认可。

④少听所谓的“传经送宝”,少与别人攀比。每家的情况不同,每人的生活背景不同,就像《西游记 》里的各种人物一样,猪八戒和孙悟空都各有长短,没法儿分高低上下。有的人喜欢做猪八戒那样的,有的人喜欢做孙悟空那样的。同样的道理,适合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。孤独症孩子有的触觉敏感,有的迟钝,有的手不敏感而脚底触觉敏感,有的正相反,怎么能相比呢?家长怎么能偏听偏信呢?最好的办法是看孩子的纵向发展。

⑤必要时请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。

总之,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设至关重要,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康复程度。教师也是一样。

问题6:有的3岁儿童的家长很容易接受情绪调整,而6岁儿童的家长为什么不容易接受或坚持不下 来?

答:6岁孩子的家长基本都想赶紧教孩子知识,这样孩子就能上普通小学了,而上了学之后,孩子 跟普通孩子在一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情绪问题了,因此家长对情绪问题不很重视。而3岁孩子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玩伴、不会玩, 就比较着急,因此能较好地认同情绪调整与交往的关系。教师要了解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家长的心理差异,有针对性地做工作。实际上,6岁小孩的情绪问题会远远多于3岁小孩,当他进入普通学校以后,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,会产生更多的不良情绪,再调整时可能为时已晚。

问题7:父母在做训练的过程中开始挺顺利,后来无形中就着急了,对孩子提的要求也多起来,我 们怎么调整情绪?怎么能做到“不得寸进尺”?

答:情绪调整初期,孩子会慢慢觉得父母的态度在改变,感受到一种接纳和安全,因此他的主动行为也会不自觉地增多,敢于表达自己的要求了,敢于拒绝了。父母看到这些,会出现两种反应:

一种以为自己的孩子“变坏了”,马上收回以前的“宽松政策”,这样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抗后会再次“沉默”下来,最明显的问题是比以前还不爱说。当然这些孩子的父母或老师也就不会继续使用这种方法了。

另一种反应是父母面对这些,可能为了后面的训练而忍一时,而且一再降低心理预期。但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一天天进步,父母又产生了希望,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语言或认知训练。孩子发现父母又像以前那样做训练了,会十分失望并且反抗,情绪也出现反复。此时,如果父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,认识到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”的道理,孩子可能会沿着“相互关注”的阶梯上行;如果父母认识不到或调整不了自己的心态,孩子会慢慢退步,再想“拿起橄榄枝”进行调整已不太可能。

大人的情绪调整与孩子的需要满足是一样的道理,和睦的家庭是根本的力量源泉。此处可参考前面的问题5。

家长要想做到“不得寸进尺”,必须做到调整心态一步到位。即开始时就要认清这种方法的导向是什么,接受了就不能动摇,动摇了会更耽误孩子。如果家长难以完全接受这种方法,又想试试看,请不要盲从地去试。因为这种方法本身就有操作难度,情绪调整后再想收回来会很费时间。

问题8:怎么判断孩子是否调整好了情绪,可以进行下一阶段训练了?

答:一个直观的“方向性”指标是:孩子在家不如以前听话,外出或来客人时反而听话了;另一个重要提示是:不用设定何时可以做“相互关注”训练,只要情绪调整成功,孩子的外关注行为增多,孩子自然而然地进入“相互关注阶段”。这是这种方法与众不同的理念。

问题9:情绪调整就是放松管教,与“放羊”和“放任不管”有区别吗?

答:前面已经提到,情绪调整绝不是处处迁就,也不是放任不管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,能提前满足的最好不要事后满足,能不发指令的尽量不发指令,让孩子感受我们的真诚接纳与爱。既然是真诚接纳,我们看到孩子违反社会规则的危险的行为就要制止,不要害怕孩子的情绪会反复。

问题10:孤独症也叫自闭症,从称呼看,他们应该不是感觉灵敏的人,看书后却觉得孤独症的孩子内心并不简单,他们好像能感觉到很多东西,又不能有效表达出来,是这样吗?我的孩子会做串珠了,我们总想让他再熟练熟练,孩子会感到自己“被贬低”吗?

答:的确有些孤独症儿童的内心世界比较复杂,智力程度高的孩子更是如此。我们需要对孤独症孩子进行深入观察,澄清一些对孤独症儿童的偏颇认识。正如家长所担心的,孩子不明白会了为什么还要练,思维中建立不起“反复练——熟 能生巧”的关系,因此极容易产生被贬低感。

问题11:情绪调整只是一个阶段,还是需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?情绪调整有什么技巧吗?

答:书中已列举了每一阶段都可能出现需要情绪调整的理由和现象(如相互关注阶段孩子会不自觉地攀比自己得到关注的多少,少了就不高兴,也会过度索取关注),因此情绪调整既是一个阶段,又是需要贯彻始终的策略。要掌握好“ 进进退退、退退进进”的尺度,即孩子出现了新的情绪问题,我们的训练就先缓一缓、想一想,先解决情绪问题再往下进行会更顺畅。

情绪调整没有特别的技巧,之所以有快慢之分,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:一是家长或教师的心态是否真正放松、平和;二是家长或教师对孩子在调整中新出现的怪异行为的解读能力,如孩子把尿撒在了放衣服的抽屉里是为什么——孩子要测试和报复,以前被批评过撒尿的事,现在提取出来不良体验,测试一下家长的态度是否跟以前一样;三是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自主选择的把握程度,让孩子经常自主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心灵满足;四是看家长和教师赞赏策略的运用,有无得寸进尺的想法;五是家长和教师要认识到,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,调整的重点和所用时间亦不同。

问题12:我是一位家长,也认为调整情绪很重要,但我们家孩子平时挑食很厉害,我一般都逼着他每样儿都吃点儿,如果进行情绪调整就得顺着他,那他不吃饭怎么办?岂不对身体有害吗?

答:下面的解释仅适用于要做自主交往训练的孩子,因为他必须要过“情绪调整”这一关,过关之后就自然有自主关注外界行为了,而这时调整情绪很容易遇到这种“绝食”的情况。

我们先从“绝食行为”找原因,然后再“对症下药”。主要原因有三:第一,从传统医学角度看,孩子不想吃饭(偏食、挑食)与情绪密切相关,情绪不好,其胃和肾的功能就弱,他的食欲与普通同龄孩子相比“不旺盛”;第二,在情绪调整中,孩子体会到家长的教育态度有变化,想试试家长是不是真的能顺从自己,是不是真的变了,就用平时最被逼迫的吃饭问题来考验家长;第三,情绪调整初期往往满足他吃的需求较多,他本身就脾胃弱,吃点儿零食就暂时饱了,到吃饭时间还不饿。

有鉴于此,家长首先要从理论上认可情绪问题与食欲、饭量密切相关,大人难过时也“茶不思、饭 不想”,长期有情绪问题的孩子更是如此。如果家长能认可这一点,就能接受“一两顿不吃饭没关系”的说法。但家长不是真的不给孩子饭 吃,而是给他准备爱吃的饭菜,孩子实在不吃也不强迫,只是轻轻地重申这件事的后果:“宝贝,不吃饭会肚子叫的,肚子叫了你就会难 受。”孩子看没人真逼自己吃饭,情绪很快就会缓解了,那时才能感受到饿。家长吃完饭后,看到孩子频繁地看自己或找东西吃,再把热 好的饭给他吃即可。

其次,为孩子准备他愿意吃的饭,不再强迫饭量和吃饭地点,允许少吃多餐,允许在饭桌以外的地方吃。此时的孩子还没有“外关注”的心情,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(如担心弄脏衣服或地板、饭桌,焦急地等他快吃完),我们只能被动接受他的举动,等两三天以后他有了“外关注”的表现,我们再提出“回到饭厅和我们一块吃饭”的要求。家长暂时的被动接受是为了过几天能主动地引领孩子回来。

第三,吃饭前控制零食量(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喜欢的活动上),特别控制好吃冷饮、凉饮料与吃饭的间隔时间,因为孩子吃完冷饮后马上吃饭,对身体极其不好,而且更影响食欲。如果孩子在情绪调整期表现得格外爱吃冷饮,要想法绕开冷饮店,在家里也不要储藏很多冰棍,一次就买一根。因为刚开始情绪调整的孩子是不可能考虑后果的,见了就会要。而冷饮一次吃多了就会伤害身体,比不吃饭的伤害还大。最好是在教养方式上一开始就要正确,适度预先满足,孩子就不用情绪调整了,也就不会出现情绪调整时期的挑战性行为了。

问题13:是否不分年龄、不分能力高低,每个孩子都会沿着6个阶段前进?

答:不是。任何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。在这套方法中,年龄小、能力低的孩子的培养方向与年龄大、能力强的孩子是一样的,但阶段性不同,有些孩子达不到第五六阶段。

首页
电话
留言反馈